|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柏泉天主堂的故事

柏泉天主堂的故事

关键词:东西湖柏泉天主教堂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东西湖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yehuizhe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82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柏泉天主堂位于柏泉农场刘家嘴,由意大利传教士建于1840年,为夏口最早的基督教堂。建堂堂经过《郧襄属教史记略》有载。该教堂的主体建筑为东西对称的两座,各高二十米,呈双十字形,中间以天桥相连,南面有方形半圆柱拱券门,北面以砖石砌成通道连接二楼,使之浑然一体,结构严谨,巍峨壮观,具有罗马建筑风格。大楼四周遍植枫杨树,如今树高十余丈,枝叶繁茂,教堂掩映于浓荫之中,堂内原设有小学和修道院,学生选自湖广教区教民子弟。解放后,外国传教士回国,教堂曾先后被用来开设过解放军军政大学疗养院和血吸虫防治医院。嗣后成为柏泉中学校舍,1985年教堂产权转属汉口天主教区,并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柏泉人士高光斗曾为天主堂神父,他12岁就进入天主堂学习和生活,根据他的回忆,天主堂有关情况记叙如下:

天主堂包括两个部分:方济各会院和小修院。

会院客厅内悬挂着一幅油画,画面为一外国神父在给7个青年学生授课。这神父是意大利人(Matteo Ripa),来华后取名马国贤,他对培养中国本籍神职人员,较其他西洋教士更为致力。1710年,他奉召进京见过康熙皇帝。他长于雕琢绘塑,客厅中那幅油画,可能是他的手笔。

不知何年他回到意大利,经过8年奔走,于1732年在意大利那不靳斯成立了圣家书院(又名中国学院),先后培养了中国学生共计109人。1866年,意大利政府解散了圣家院会,没收了“中国学院”的教产。几年后,意大利政府退赔了教产,然圣家会已不复存在,只得将教产全部交中国留学生。有郭栋臣等数名中国神父,将款携回汉口,修建了柏泉天主堂和武昌花园山天主堂。柏泉天主堂的圣堂取名圣家堂以资纪念;西大楼为神父住宿楼,东大楼先名湖广圣家书院,后易名两湖公学,不知何年又改名柏泉圣安多尼小修院。

神父住宿楼于1928年为方济各会院,一般由院长、副院长、三四个神父组成,过集体生活,每日公念日课经。

会院设有方济各会初学院,专门招收中修院毕业青年,有志入方济各会者,培训1年,不另设文化课,专习方济各会精神和会规知识。每年倘有三五青年欲入会时,即行开班;不光招收汉口教区的学生,也招收外教区、外省的学生,如代培湖南、山东、山西、陕西的学生。从1928年到1952年,共开过十一、二班。

会院还设有本堂区,由会院某一神父任本堂,专管教民教事。本堂区设有学校一所,除读教会经文外,也学文化课,附近教友的孩子皆可免费入学就读。本堂区也设有医疗室,每日午后施药施诊,先是外国修士张道鸿主持,后由广济人张方济负责。

小修院的课程是依拉丁文课本分班的,除ABC外,还有“初学”、“词学”、“句学”,有时也读点古文诗词,读完这些课程约需五六年时间。入学的儿童文化不等,所以毕业的年限也不一致,有五六年的,也有七八年的。小中修院的中文先是用的上海土山湾教会内自编的课本,1934年改用世界书局出版的初高中课本。拉丁文由外国神父教授,其它全由中国教师(教友)授课。1940年,汉口上智中学校的教师到院监考,发现修院文化课偏低。此后,修院就改聘上智中学校的教师来专授古文。

学生的生活费用,全由修院包下,每日三餐,每个星期有2次荤食,星期五为斋日,则食用鱼蛋。年节或教会节日,另有加餐。每周放假一天半,即星期日和星期四下午,这两日的下午多外出野游,或上山打兔,或湖滨踢球。

意大利神父文化程度较其它国家稍逊一筹,办学方法有些古旧,这不足为怪,他们是十九世纪的人。但小修院的毕业生一般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与我同班共读的共是4人,他们回家后,一个做了教师,一个成了小有名气的医生,一个当了会计师,可说是为社会培养了些人材。

柏泉天主堂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与当地群众关系亦颇融洽。日本人在柏泉没有搞“三光”,外国神父也起了一些作用。日本人或“小日本人”到柏泉骚扰时,神父们总在外维持;堂门大开,让“跑反”的人避居院中,连神圣的教堂,也让人住宿;新四军到教堂暂避的也不少,他们请神父代购药品,神父们亦多次欣然为之。

大约1940年,地方“红学”在柏泉掳到一牧马少年,无法安插,就送到天主堂。这少年姓岳,因为是武昌人,在柏泉就读一二年后,送往武昌小修院,毕业后送往意大利深造。

1942年从黄花涝过来一便衣日本人,说是到东山去侦探新四军。有两名新四军到天主堂与神父商量,叫神父不得放走此人。当诺神父将日本便衣侦探送出天主堂时,即有在门外等着的新四军把那日本便衣侦探引到天主堂对面的邓家祠堂,解其武装押送东山去了。1960年,我去东山放蜂与沈一崇谈及此事,他说几个月以后那日本便衣侦探被法办了。

我是1942年离开柏泉天主堂的,1952年外国神父回国,天主堂小修院就此停办。

又据天主教徒钟铮的回忆,柏泉小修院全称为“汉口柏泉圣安多尼小修院”,1842年,李文秀(意大利人)任天主教湖广第一任主教时,为培养外国传教士所中意的本地神职人员,曾在汉口郊外30公里的柏泉购地建屋办修院未遂,后租得附近一庙宇,招生授课,被察觉遭驱逐。因此,修院形成流动式。1892年,柏泉刘嘴已设本堂区并有男孤儿院和公学,主持教务者为田瑞玉,当时有学童20人。1897年将公学称为预备学院,计有学生10名。1901年江成德主教令田瑞玉在柏泉修建方济各会初学院和教区小修院,19035月建成。历任院长:施善乐、马锡良、毕天爵、丁维扬、雷世善、路兰、郑学文,除郑学文1946年以后系中国神父任院长外,其余均为意大利人。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